首页
>专题专栏>海外经贸网络>海外经贸信息

亚洲经贸信息(2025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25-07-29 15:58浏览次数:

一、新加坡企业三成不到拥有原产地证书 或受关税战影响

新加坡国立大学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新国大分别于2023年和2024年在新加坡、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七个东南亚经济体进行了一项调研,内容主要涉及企业对自动化和数码化、可持续发展、监管和治理、通过区域机构开展合作等经济转型四个核心领域的看法。 

调查共收到2326家企业回复,新加坡企业有101家,七成以上是中小企业。关于企业利用自贸协定的部分,报告指出,保护主义兴起,打破人们对开放市场的长期假设。特朗普在第二任期,也就是本次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发出更猛烈关税威胁,凸显通过替代框架维护贸易稳定的必要性。在这样的形势下,自贸协定为企业提供了有结构、以规则为基础的途径,确保企业能进入关键国际市场,但前提是企业必须确认出口产品符合原产地规则(Rules of Origin)或取得原产地证书(Certificate of Origin)

然而,这项调查显示,取得至少一份自贸协定下的原产地规则证书的新加坡企业,不到三成,比例仅略高于越南。 约四成企业不清楚是否拥有原产地证书至于为何不申请证书,新加坡企业提到的首要原因(35%)是它们出口的产品,不在相关自贸协定范围内。调查认为,这些因素很可能导致自贸协定无法很好地发挥效用。

    在接受调查的七个东南亚国家中,29.7%的新加坡企业已取得至少一份自贸协定下的原产地规则证书,比率与越南(28.5%)接近,但低于马来西亚(38.7%)、印尼(47.8%)、老挝(42.9%),以及菲律宾(58%)。报告认为,持有原产地规则证书的新加坡企业占比较低,这既反映许多自贸协定对服务业或面向本地市场的企业作用不大,也反映本地中小企业较少出口。

 

      二、新加坡八成零售商拟加码投资AI

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Rockwell Automation)、全球云软件公司Salesforce、以及荷兰电子付款公司Adyen近期发布的三份报告显示,94%的亚太制造商已投资或计划在五年内投资机器学习(ML)和人工智能(AI),其中包括能基于已有数据创造新内容的生成式AI,和能完成因果关系推理的因果式AI,显示出制造业正将AI纳入核心转型战略。与此同时,零售业也在加速AI布局。新加坡69%的零售商认为具备自主行动能力的代理式人工智能(agentic AI)将在未来一年内成为击败竞争对手的关键,85%计划在今年扩大AI投资。

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的报告指出,制造业常见的AI应用包括质量检测(47%)、网络安全防护(44%)和流程效率提升(43%),主要用于应对成本上升、供应链不稳等挑战。AI也被用来支持更长期的人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策略。46%的企业希望借助AI缓解人手短缺,42%用来提升岗位吸引力,55%将营运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视为AI应用的首要目标,这一比例较去年的39%显著上升。不过,报告也指出部署过程仍存在阻力。近半数受访制造商说,AI应用能力已成为核心技能,但相关人才短缺仍是主要障碍之一。

除了制造业,新加坡零售业也正加速转型,采纳AI技术。Salesforce报告指出,面对客户获取成本上升、通胀压力、激烈竞争与消费行为变化等多重挑战,企业正积极部署AI,以提升员工效率、优化客服体验,并推动“统一商务”(unified commerce)策略。目前,代理式AI已广泛应用于营销、客户服务、库存管理与员工培训等环节,能根据客户行为自动生成个性化内容、触发互动,减轻人力负担。为了让AI真正发挥这些效用,企业必须依赖统一、高质量的数据支持。为此,82%的新加坡零售商已启动统一商务举措,通过将跨渠道、跨部门的操作整合于单一平台,提升效率与体验,增强AI效能。

另一方面,消费者也正快速接受AI购物体验,并期待AI在积分管理、客服回应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64%的本地消费者称,愿意直接通过AI界面完成购物,49%已使用如ChatGPT等AI助手提升购物体验,其中千禧世代与Z世代的使用率更分别达到64%与58%。根据Adyen的调查,超过三分之二受访者说,AI能更快速提供穿搭与饮食灵感,66%认为AI能帮助他们发现独特品牌与新鲜体验。

安全与信任成AI推广最大阻力尽管AI在制造与零售行业加速落地,但三份报告均指出,网络安全和用户信任问题仍对推广AI技术构成挑战。在制造业方面,28%企业指出,高层对网络安全威胁缺乏足够认知,增加AI系统部署过程中的技术风险和执行难度。零售端则面临用户层面的顾虑。约三成消费者对AI在零售购物中的隐私风险感到担忧,希望AI工具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要保障交易安全、信息透明,并提供人机切换的灵活性。

 

三、淡马锡可持续发展投资达460亿元 看好绿色转型潜力

据淡马锡发布的202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3月,淡马锡在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投资总额达46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亿元。

投资组合中的390亿元投向有助淡马锡实现净零目标的企业,如瑞典清洁能源科技公司Aira、再生能源开发公司Neoen,以及为医疗和农业提供物流服务的美国公司Zipline。其余70亿元用于气候转型投资,主要投向碳排放较高但正在转型的企业。这些企业正在发展对气候目标有积极贡献的产品和服务,例如胜科工业、英国可持续基础设施公司Atlantica和供应减排技术的丹麦企业托普索(Topsoe)。

特朗普政府于今年1月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并停止对减缓气候变化相关项目的庞大拨款。谈及这会否影响未来投资布局,淡马锡国际首席投资官罗锡德(Rohit Sipahimalani)表示,尽管美国能源政策有转变,但这不影响淡马锡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未来投资策略。淡马锡对可持续生活趋势的投资过期一年有所增加。他认为,绿色转型过程中仍有大量投资机会,因此淡马锡不会改变在这个领域的投资策略。他表示,迈向低碳世界、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的趋势并未发生变化。一些美国大型跨国企业仍致力实现零排放的目标,因此我们看到参与这一转变的重要机遇,不管政府是否提供补贴,相关投资具备吸引力。

淡马锡的投资分布在七个领域:粮食、水、废弃物、能源、材料、清洁交通和建筑环境。过去几年,它也将投资目光放在核能、地热能、天然气减排方案和碳市场上。

报告指出,可持续生活趋势的投资达40亿元,占投资组合净值(Net Portfolio Value)的11%。其他结构性趋势方面,数码化进程和未来新消费投资也各占11%,更长寿命趋势的投资占5%。在淡马锡4340亿元总体投资中,这四大趋势占投资组合净值的38%。

淡马锡也意识到,气候相关风险会影响投资组合的韧性。为减轻这类风险,淡马锡的投资决策也考量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因素。例如,淡马锡在评估投资时采用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65美元的内部碳价,将碳排放的经济和社会成本纳入内部审查流程,衡量投资决策是否符合更广泛的气候目标。淡马锡投资组合的碳排量为2100万吨,与上一财年持平。其计划在2030年将投资组合的排放量减至1100万吨。

报告显示,可持续发展投资组合的91%碳排来自17家公司。单是新加坡航空公司、胜科工业、翱兰集团、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和新科电信媒体的碳排放量,就占了82%。其中新航碳排量同比增加100万吨至900万吨,主要归因于旅客和货运需求强劲增长。淡马锡承诺继续推动投资组合公司减排,包括为这些公司的相关职能主管提供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披露的培训和指导、通过劳资政三方对话,促进形成关键劳动力转型挑战的解决方案,以支持可持续业务实现增长。

 

四、退市成新加坡股市新常态 投资者可布局潜在私有化目标

今年5月,富商唐逸刚夫妇持有的Acrophyte酒店信托(Acrophyte Hospitality Trust)股价单月暴涨45%。信托启动战略评估,并考虑私有化,让这只股票成为近期新加坡资本市场最引人注目的个股之一。

Acrophyte酒店信托并不是单一个案。近日,大华继显(UOB Kay Hian)与辉立证券研究(Phillip Securities Research)分别发布报告指出,私有化已是新加坡股市新常态。截至今年7月,已有15家公司发起了私有化要约,接近去年全年18宗的水平。过去12年,退市最高峰的时期是在2019年,当年出现34宗私有化要约。

去年的退市要约中,伊势丹新加坡(Isetan Singapore)溢价最高,达174%;今年迄今的退市要约中,新加坡疼痛护理集团(Singapore Paincare)溢价最高,达78%。大华继显指出,低迷的估值、资金需求减少及新合作伙伴支持,是推动挂牌公司大股东启动退市的主因。并且,绝大多数作为私有化交易对象的股票,价格均低于或接近账面价值,去年和今年约八成收到私有化邀约的股票符合这一特征。

 

四、美资回流潮升温分析:新加坡高产值制造业挑战多

新加坡兴业银行(RHB)近期公布报告显示,新加坡在亚细安地区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最高,几乎是区域其他国家的两倍。其中,美国投资占新加坡FDI的比率达23.6%,显著高于其他经济体作为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制造和出口枢纽,新加坡在多个高价值领域与美国的关系紧密部分美企可能将投资转回美国,或延后在新加坡的扩张计划,让新加坡面临生产转移的潜在挑战。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数据显示美国是新加坡第二大市场,去年占新加坡出口的11%。其中,直接受美国基本关税税率10%冲击的产品,占新加坡对美出口产品的55%。

报告认为,即使新加坡经济成熟且政治稳定,但供应链重塑仍削弱企业在美国以外维持或扩大制造足迹的理由。最先回流的四大产业分别是电子和半导体、医疗器械和生命科学、精密工程和航空航天部件,以及制药和特种化学品。另外,流失的美资,也不易通过其他投资取代。“尽管有消息称中国企业有意迁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但目前并没有任何强烈的行业信号,表明它们正在迁往新加坡。”

兴业银行新加坡股票研究主管瑟卡(Shekhar Jaiswal)告诉《联合早报》,本地制造业高度依赖电子产品周期,而后者在2024年末经历强劲增长后,正进入疲软阶段。他预计,除生物医药外的本地工业生产数据,会在2025年下半年表现不佳。

回流打击新加坡转运和总部职能除了对高价值制造业造成打击,报告指出,随着美国公司迁回美国,通过新加坡等区域枢纽运输的货物量可能会下降。“供应链本土化,使得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在同一地理区域内流动,减少对洲际物流的需求。随着企业重组运营,最大限度减少对复杂国际供应链的依赖,新加坡在转运、集运和跨境物流方面的传统作用,可能会减弱。”

此外,新加坡作为区域总部的职能,也面临潜在挑战。“如果跨国公司重新配置运营,以适应更加本土化或以美国为中心的模式,采购、库存管理和分销计划等战略职能,可能会转移到更靠近本土市场的地方。”

报告认为,新加坡可以在“中国+1”策略下,继续为寻求规避中国风险的全球企业充当枢纽,尤其是吸引那些资本密集型或知识产权敏感型的生产业务。报告也建议新加坡须转型,以增强在亚洲内部的物流、数码供应链和智能仓储解决方案中的作用,以支持区域市场的电子商务和制造业。“通过立足于更互通和多元化的亚细安,并利用柔新特区(JS-SEZ)和数码经济框架协议(Digital Economy Framework Agreement,简称DEFA)等举措,新加坡可继续成为全球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江苏驻新加坡经贸代表处

2025年7月25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