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商务动态

亚洲经贸信息(2025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5-03-14 18:35浏览次数:

新加坡2025年1月1日起实施全球最低税率

    2024年2月16日,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在发布2024财政年预算案声明时,宣布了新加坡2025年的税务新政,计划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新加坡公司的税收本来就很低,GST 9%,企业所得税17%,而且实行“属地征收”,仅对新加坡本地产生的收益征税;如果公司收益来自于新加坡国外,那么就是免税的。所以,很多老板的业务在国外,但公司注册在新加坡,以此达到避税的效果。对于江苏企业而言,新加坡作为区域AI中心,提供了技术输出与合作的多重机遇。通过与新加坡企业合作,江苏的科技公司可以利用AI解决方案拓展东南亚市场,同时借助新加坡的国际化平台,将创新成果推向全球。

税改的全称叫“BEPS 2.0第二支柱”。是由经合组织OECD和G20达成的一项共识:对全球税收制度进行改革,设立15%的全球最低税率;无论在哪里注册公司,都必须至少缴纳15%的企业所得税。

欧盟新税法、百慕大税改、美国最低税率,连香港政府也开始讨论对大型公司实施15%的全球最低税率;这些全球有名的避税天堂和企业市场实施15%最低税率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预计BVI、开曼、迪拜会陆续跟进,全球进入税改大年。

虽然全球要实施15%的最低税率,但这项改革只是针对大型跨国公司,中小企业不用过于担心。

新加坡对高质量投资的激励: 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可退还投资税收抵免计划”,对企业进行高质量投资提供税收抵免,如果企业的税收抵免超过其应缴税额,超出部分将在未来四年内返还给企业!这是吸引全球企业赴新加坡投资的绝佳机会。

中小企业也能受益: 如果你是中小企业主,别担心!新加坡还推出了“装修与翻新计划”,支持餐饮、零售等行业,帮助企业降低税收负担,提高竞争力。符合条件的企业的装修与翻新费用可用于扣税,每三年内最高可扣除30万元。从2025估税年起,该计划的适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包括设计师和专业人士费用。

新加坡的这一系列税收政策,既确保了大型跨国企业的税务公平,又为高质量投资提供了吸引力,同时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如果你正在考虑在新加坡注册公司或投资,现在正是最佳时机!

 

三分二受访中小企业:成本增和盈利降是主要挑战 

    新加坡本地中小企业预计在2025年将面临多重商业挑战。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AI)将对商业生产力产生重大影响。

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成本增加和盈利下降是主要挑战,超过一半的受访者看到顾客支出减少和财务挑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大多数受访企业正在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部署人工智能来提升商业生产力。

昆士兰保险公司(QBE Insurance)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对新加坡600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以了解它们对商业风险和机遇的看法,包括人工智能和网络风险的影响等。这项调查是于去年12月至今年1月间进行。

调查显示,高达三分之二或66%的受访者认为,成本走高和盈利下滑是当前首要挑战,对比之下,前一年仅有一半受访者有此看法。同时,有56%受访者对销售增长与否、客户支出下滑感到担忧,有这种看法的受访者高于前一年的40%。

至于公司财务层面,包括现金流管理和融资渠道,有51%的受访者表示困难重重,有这种想法的企业比去年调查时的36%多。

谈及经济前景,受访者者也更趋于谨慎。调查显示,仅有52%的受访者认为,今年的经济形势会优于过去12个月,低于前一年的60%。约七成的受访者认为,运营成本的上升,将对经济带来负面冲击,60%受访者则认为,通货膨胀以及消费税的增加,也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管理层对企业表现持悲观看法,仅有55%的人认为未来一年的销售会有所改善,低于前一年的62%。

尽管未来挑战重重,但各企业依然积极逆袭向上。报告指出,采取行动应对当前形势的受访者占比有所上升,尤其在成本控制、客户群体多元化和业务精简方面,分别有70%、49%和40%的受访者,采取了相应措施,确保业务的可持续性。

关于人工智能,52%的受访者认为,这个趋势对生产力带来了显著影响,有此想法的高于前一年的49%。值得注意的是,55%的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他们的工作岗位。

尽管如此,受访者仍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保持警惕,约34%受访者认为,该趋势对商业活动构成威胁,高于前一年的30%。

    另外,令人忧心的是,仅有40%的中小企业表示已完全了解网络风险,和去年的47%相比,有所下滑。报告认为,这可能是导致企业遭遇网络安全事件数量略有增加的原因之一,从25%上升至27%。

 

新加坡总理肯定跨国企业合作 提升创新能力开拓新领域

与跨国企业合作,让本地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把业务扩展到新领域新加坡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宣布2025财政年预算案声明时举例说:“因美纳(Illumina)在我国市场营运,惠及了本地企业,如创业公司(Venture Corporation)和向阳科技(Sunningdale Tech)。跟因美纳合作,让它们的创新能力见长,也开拓了新的领域。”

因美纳是来自美国的生物科技公司,新加坡不仅是它亚太区域总部的所在地,也在它的全球业务扮演研发的核心角色。因美纳的台式基因组测序仪(benchtop genome sequencers),就是在新加坡开发产制的。

创业公司与因美纳合作逾10年,凭借研发与精深制造的专业能力,与因美纳携手在新型测序产品上取得突破,也借此合作加速公司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增长。

创业公司发言人说:“我们还通过旗下子公司,开发了精密控制应用所需的先进技术模块,以支持生命科学行业。这有助缩短产品开发交付的周期、加快面市时间。”

本土精密工程塑料零部件供应商向阳科技,近年在医疗科技整合服务领域蓬勃发展。公司与因美纳的合作除了供应基因测序试剂中的关键元件,也支持产出后者的测序仪耗材。

    向阳科技总裁邱武厚说:“我们在工程领域的能力,促使旗下的医疗科技业务,在过往五年达到了2.6倍增长,让我们能持续支持在新加坡营运的跨国保健行业客户。”

 

    经发局:电子业去年吸引最多固定资产投资 生物医药居第二 

    新加坡去年所吸引的1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主要贡献领域的占比,出现重大变化。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战略是实现产业多元化,避免过度依赖某类特定产品、公司或市场。

经发局星期四(2月6日)发布2024年度报告。电子业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Fixed Assets Investment,简称FAI)的占比,从2023年的24.2%,显著提高至去年的57%,成为贡献最大领域。

这一增长主要受到半导体行业推动。譬如,VSMC和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这两大半导体制造商投资200亿元,并创造逾4000个职位。

经发局:世界并非只绕着半导体业转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表示,或对半导体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以将生产转移回美国。半导体业务发达的区域经济体,如台湾,已开始研究供应链转移。

对于地缘政治逆风下,我国产业在电子领域可能存在过度集中的情况,经发局主席方章文指出,当局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合作,以应对可能存在的干扰。他说:“世界并非只绕着半导体业转。” 他补充说,经发局的战略是实现产业多元化,避免过度依赖某类特定产品、公司或市场。

保护主义或影响投资环境

经发局局长傅美晶说,全球保护主义正在上升。她认为,尽管新加坡与美国存在贸易逆差,这不意味我国不会受关税的影响。

美国保持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源的地位,占比从2023年的51.9%,增加至去年的55.5%。

对于贸易关税将如何影响新加坡的投资,傅美晶说:“我国是一个开放且高度依赖贸易的经济体。如果世界各国实施普遍的关税制度和保护主义政策,这将对全球增长和贸易产生影响,并影响投资环境。”

不过,她指新加坡仍可从亚洲经济增长中受益。“绿色转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供应链的重组,都将为我国创造稳定且全新的增长机会。”

企业投资新加坡 应遵守法律

就早前美国据报调查中国初创企业DeepSeek通过我国购买英伟达(Nvidia)晶片一事,经发局引用贸工部早前的声明说,当局预计英伟达这样的美国公司将遵守出口管制法律。

方章文也说,新加坡欢迎那些前来新加坡设立总部并创造岗位的企业,前提是它们遵守我国的法律,无论这些企业来自什么国家。

全球供应过剩 化学业投资谨慎 

除电子业,化学业曾是2023年投资的主要部分,占比35.6%。不过,2024年这个行业的占比降至仅2.7%。

对此,方章文指出,由人工智能和数码化驱动的半导体业预计更为看好,而化学业近年来由于供应过剩,导致企业在投资上更为谨慎。

另外,工程和环境服务在2024年并未吸引任何固定资产投资,也几乎没有创造就业岗位。这个领域在前一年的固定投资中占3.9%。

经发局说,当局计划深化现有企业的转型,例如帮助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和数码化提升生产力。此外,我国也将强化全球创新中心的地位,吸引跨国企业的高价值创新项目,和新兴科技和增长领域的公司。

创造岗位较一年前低 但影响不大

整体而言,去年的投资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创造1万8700个岗位,较前一年下降了6.71%。

对此,傅美晶认为影响不大,且总数仍高于中期目标。她也说,当局的核心目标是为新加坡人创造优质的岗位,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

这些岗位中,46%在服务业,37%在制造业,其余17%在研发和创新领域。大多数岗位将是专业人员、经理、行政人员和技术员。

对于柔新经济特区的设立,方章文指这一合作将为希望在本地区扩展业务的跨国公司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综合解决方案。“企业不再只是考虑设立单一业务,而是通过建立一系列互补的业务活动,形成更强的产业网络。”

    信息来源:联合早报、新加坡企业发展局

 

江苏驻新加坡经贸代表处

二○二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