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商务动态

看江苏丨江苏“新春第一会”,为何聚焦这个主题?

发布时间:2025-02-07 09:00浏览次数:

2月5日,是新春开工第一天。这天下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新春第一会”,主题聚焦“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

图为江苏“新春第一会”现场。(吴胜 摄)


“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2021年初,江苏在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作出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未来五年勾画出“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的发展蓝图。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对江苏提出“四个走在前”重要任务,明确要求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23年7月,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第一条就是“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2024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蓄势之年,江苏召开这个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会议,深意何在?又有哪些谋划?

聚焦“三个一”

这次会议主题为何围绕“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这样解释,省委决定在新春上班第一天召开这样一个会议,主要考虑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重要抓手、重大任务,三者紧密关联、互为支撑,必须协同推进。

在会上,给出了“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的最新成绩单:在“一中心”建设上,坚决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第一方阵”使命,优化形成“一带两极三圈多点”创新布局,加快推进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推动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高水平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矩阵”,构建起多层次、系统化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去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3%左右,实施了一批科技重大项目,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突破50%,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二。

在“一基地”建设上,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筑峰强链”行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最多、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及单项冠军企业数占全国比重超过15%、全国第一;率先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行动,稳步推进工业领域“双碳”战略,国家5G工厂、绿色园区数量全国最多,“江苏制造”实现聚群成势、量质齐升。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国首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排在全国榜首。

在“一枢纽”建设上,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统揽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推动境外园区、自贸试验区、开发区等开放载体建设,9家经开区进入全国前30强,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九连冠”、加快打造一流园区。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着力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全面推进“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江苏开放的“软硬环境”越来越好、“大门”越开越大。去年全省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保持全国第一,连续5年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

着力“六件事”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本年度具体工作,会上给出了任务清单。

第一,更大力度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信长星说,瞄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建好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基础科学中心,用好各类科研平台,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努力在重点产业领域成为全球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第二,更大力度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除了盘点江苏优势产业之外,信长星还说到了应对挑战与风险的辩证法:部分领域甚至有一个形象的说法:10年孵化、10亿投入、10%成功率——要充分认识其成长发展的不确定性,不能只看到机遇、看不到风险,而要始终把安全作为底线,既要防范技术风险,也要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做大产业基金、耐心资本等降低产业成长风险。

第三,更大力度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信长星既讲到了江苏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下一步亟待啃下的“硬骨头”:近年来江苏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正在提速,13个设区市中有1个国际性和6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但要想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就必须把国际物流大通道建得更好。

第四,更大力度布局海外市场。江苏今年的工作是,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持续拓展新兴市场,加快完善海外仓布局,发挥好海外园区功能,进一步促进外贸转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五,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型开放。在国家支持下,江苏正在几个方面开展试点: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试点,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新数字贸易合作试点。“当前,打破‘碳壁垒’成为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下一步将继续在碳足迹管理、绿电绿证服务等领域加大探索力度,既要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普惠服务,还要大力推进碳排放核算、评价和认证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培育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机构品牌,系统性增强在数据、标准上的话语权。”信长星说,“这项工作,要拿出‘与时间赛跑’的状态来推进。”

第六,更大力度夯实人才支撑。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打造高科技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

出台路线图

记者梳理发现,这不是江苏第一次在“新春第一会”上关注这一重要战略部署。特别是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结合起来,既立足江苏发展的重要特色,也是江苏“新春第一会”一以贯之的重要特点。一直以来,江苏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以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2024龙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江苏省“新春第一会”,主题便是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24年,江苏着力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攻坚行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进至全国第二,新获批牵头全国重点实验室达13家、累计4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50.7%。

“双创新”下一步怎么做?江苏也有“时间表”和“路线图”。记者从江苏省科技厅了解到,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牵引,到2025年底,研发投入强度达3.35%左右,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5.6%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左右。具体来说,把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意见》作为“一条主线”,加强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聚焦科技攻关、创新平台、基础研究、高新园区、科技企业、开放创新全链条“六大行动”,在新起点上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突破提升;在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机制上,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机制上,在构建科技成果“三项改革”机制上,以及在构建科研人员评价激励机制上力求突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