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作为核心,制度创新有哪些被推广到全国?

发布日期:2021-10-12 10:2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最江苏

 

 


近年来,江苏自贸试验区紧紧围绕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战略定位,制度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正在加快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江苏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以全省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贡献了5.6%的新设立企业数、9.7%的实际使用外资、12.7%的进出口额,集聚了9%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引擎作用。三大片区新增注册企业数、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8项制度创新经验案例在全国面上复制推广,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贡献了江苏经验。

设立两年来,江苏自贸试验区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核心,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建设发展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

 江苏支持三大片区聚焦转变政府职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贸易监管制度创新、金融开放创新、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等重点领域,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着力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探索。

 

“生态眼”助力长江大保护入选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

 

今年7月,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最新印发了自贸试验区第四批18个“最佳实践案例”,其中,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生态眼’助力长江大保护”案例成功入选。

 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生态眼”智慧化平台是落实长江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实现了长江经济带南京段生态环境立体多源实时动态感知,为保护长江生态提供智力支持和平台支撑。

 平台已融合17个市级涉江部门23个信息化系统,接入269个水质、空气质量等传感设备数据及891路监控视频。通过长江南京段、7条省控入江支流、59个污水处理厂、319个工业废水处理厂水质横纵向对比数据以及江豚活跃度等,反映水环境治理成效;通过土地利用监测、大气监测站数据等,展示岸线清退修复和大气保护的成效;通过接入船只航运管控系统、应急工作综合监管平台、重点危险源在线监控及事故预警系统等,实现安全生产全方位掌控。

 “生态眼”智慧化平台通过卫星影像、彩色夜视相机等物联网设备,动态采集各类生态环境数据,实现对长江南京段生态状况全面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上,“生态眼”改变过去单纯依靠人工丈量巡河的状况,通过布设水质监测设备,利用水质反演分析模型,对长江南京段水质进行全域体检。在违法用地监测上,项目利用遥感卫星影像,对违规占用岸线情况进行精准识别。

 “生态眼”智慧化平台运用自主设计芯片和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通过智能分析模型计算,实时掌握长江水质状况、“百项提升工程”进展情况以及岸线修复情况等,为沿江排口管理、流域污染溯源、岸线清退整治、绿化进度和成活率分析提供决策支撑。构建地物分类、江豚智能识别模型,自动识别江豚画面并存档记录,实现对长江南京段岸线一公里范围区域内的地物识别、分类和比对。此外还构建中红外光谱采集和气体识别算法模型,发现肉眼不可见的化工管道气体微泄漏口,智能判断泄漏气体种类。

 目前,“生态眼”项目(一期)已建成并且试运行,初步构建长江生态环境立体多源实时动态感知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的监测。下一步,南京片区将重点在入江水质变化动态监控、岸线利用情况实时监测,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科学预警上下功夫。

 获批以来,南京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围绕改革任务落实,推出近百项改革创新举措,形成100多个体现首创要求的制度创新成果。11项改革经验、14个创新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8项改革经验、10个创新案例在全市复制推广。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作为江苏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中唯一拥有海港的片区,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物流”对连云港而言意义深远。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和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智慧物流必将成为“密钥”之一。

一键发货、“物联”集装箱、海运沿线“千里眼”……2019年9月,在连博会展览区看到,港口、企业、园区已开启“物流转型”的生动实践——技术“加持”、服务“赋能”,各个“运输要素” 互联共享,每一次“抵达”都精准可控,智慧物流正为“走出去”赢来更广阔天地。

 9月的中哈基地,繁忙而有序。整齐的各色集装箱,喷涂着“KTZ”“国际物流”等标志;50米的龙门吊“行云流水”般地重复着抓取、装卸的动作……“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货物通过铁路自动化装卸系统,被快速转运至港口,运往世界各地。1个人远程就能操作3台龙门吊,1~2分钟完成一个集装箱的装卸。”中哈物流合作基地机械队副队长钟翔信心满满地说,以这个速度,1天完成4个以上中欧班列,完全没有问题。

 信息化陆海联运通道、中欧班列运输全程无纸化……中哈物流只是连云港“智慧物流”转型的一个缩影。智能化、链条化、平台化正成为连云港布局智慧物流的关键方向。物流已从配套、保障的产业,逐渐变成基础性、战略性的先导产业。连云港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的推进,“物流”对于资源整合、流程优化的价值日益凸显,成为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开发海外舱单电子发送云系统,企业一次提交进出口货运信息后,系统可自动发送至海关平台,免去了以往需要人工反复发送确认繁琐和误差。进入“两周岁”之际,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亮出了制度创新的最新成果——打造跨境海运数据通道助力“智慧物流”。

 据这一平台的开发方苏州海管家物流科技有限公司介绍,平台通过赋能国际海运物流各个环节,实现了相关信息流的标准化传递。截至今年8月,这一海外舱单发送云系统拥有超过230万个个人用户和1.4万个国际物流企业客户。

 以往货物海运进出口,一般需要通过货代、订舱代理、船代公司等多重环节才能将信息报送到海关部门。中间需要填写各种类型的文件并反复发送,流程繁琐且容易出错。由海管家开发的海外舱单电子发送云系统,直接对接了日本海关、美国和加拿大海关总署系统,省去了中间环节。

 海管家的平台还建立了国际物流全过程可视化系统,能实时监控货物位置、查询货物状态,实现从生产到用户物流过程全监控。同时,公司还开发了智慧化港口无纸化系统并在太仓港上线运行,使提箱、还箱和港口过闸等环节全部实现无纸化和线上办理。

 苏州自贸片区成立以来,勇担“探路、引领、突围”使命,全面推进高水平制度创新。去年,其“61+N”改革创新任务清单中的80项创新任务、182项实施内容全部落地,实施率达100%,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案例成果80项,省级以上首创率超60%。今年以来,苏州自贸片区年度100项改革创新任务扎实推进,其中两项获评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11项在全省示范推广。

 江苏自贸区三大片区搭建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和公共服务平台、进口研发(测试)用未注册医疗器械分类分级管理、打造智慧物流服务平台、打造跨境海运数据通道助力“智慧物流”、打造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平台、知识产权证券化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等6项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保税检测区内外联动中欧班列货物集装箱混拼

 

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挂牌后,推出了12条改革创新举措。2019年11月,作为举措之一的全国首家保税检测内外联动业务试点正式落地推广。

 2019年11月,一票货值不到4000元的进口待检测LED灯样品,顺利在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外的合作实验室开展检测,企业不仅节约了相关税费近800元,还省下了两天时间。苏州工业园区西奥检测咨询服务公司负责人介绍:“一些国际型的检测机构会有很多海外待检测的样品要送到国内来,在过去,由于海关相关政策规定,需要很多监管的证件,一些市场准入以及比较繁琐的海关操作。”

 此次苏州自贸片区率先探索和试点的内外联动的保税检测新政策,可以将综保区内的保税、免税、免证等政策优势和综保区外的产业集聚优势联动起来,提升苏州检验检测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2019年10月,在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两名海关工作人员对一个装有保税货物的集装箱进行验封、施封,一同在集装箱内的还有7票准备从国内出口中亚地区的货物。

 这票保税货物从韩国釜山运抵连云港后,准备发往阿拉木图。按照以往的监管模式,保税货物与出口货物必须分别装箱,不能进行混拼。而这票货物如果单独装箱,成本太高;如果凑成整箱货物,交货期又可能会延迟。针对这一情况,港口相关单位将这票货物先在中哈物流基地保税仓库进行拆箱申请海关保税业务,并在连云港海关的监管下,与国内出口的货物混拼装入同一集装箱内,将搭乘连云港国际班列发往阿拉木图。

 事实上,连云港中哈物流公司在前期的市场调研中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在连云港海关、上海铁路局徐州货运中心连云港经营部、中铁集上海分公司连云港营业部的支持下,探讨自贸区框架下连云港国际班列集装箱保税与出口混拼业务的可行性、操作性。这次首单保税与出口货物混拼业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连云港中哈物流合作基地正式开启“保税+出口”全新业务模式。这种业务模式既满足了货主对小额商品过境及出口中亚地区的需求,还提高了集装箱的利用率,降低了运输成本。

 这项业务的开展,是连云港港口口岸加快推进中国(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港口区块改革创新的一次尝试,对于打造连云港国际中转货物集散地、强化出口货物集聚效应、整合利用铁路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自贸区三大片区打造空运直通港、保税检测区内外联动模式、中欧国际公路运输新模式、中欧班列“保税+出口”货物集装箱混拼等4项在国家部委完成备案。此外还有2批72项经验案例在省内复制推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