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各级商务部门主动帮助台资企业克服经营困难
我省各级商务部门主动帮助台资企业克服经营困难
江苏是内地台资的主要集聚地,台资也是江苏利用外资的重要方面。最近,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全省各地商务部门急台资企业之所急,主动帮助协调解决台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最大努力帮助台资企业渡过难关,把投资环境建设工作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阶段,取得一定效果。
一、当前台资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用工短缺已成常态。尽管不少台资企业通过提高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及“老带新”奖励等措施,但还是无法弥补用工缺口,企业缺工已成为一种常态。一是用工数量难以保证。如淮安创利 家具公司反映缝纫工难找,企业去年在岗100人,今年仅有50人。二是普通员工流动性太大。由于企业用工以外地员工为主,员工缺乏归属感,以及区域内企业相互挖角等因素影响,造成企业员工流动频繁、流失严重。缺少用工问题已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如吴江的一些台资企业反映,企业订单很充沛,但由于人手不足,产能不能充分释放。
2、经营成本普遍增加。当前,企业用工结构性短缺、用工成本增加、原材料及物流成本增加、汇率风险已成为企业发展较为严重的制约因素。今年以来,用工成本已增加10%-20%才能招募及维护足够数量的用工,用工成本的急剧上升已经造成制造成本增加的极大压力。同时,受到粮食、油料、钢材、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等价格上涨影响,食品、化工、机械加工等行业的台资企业普遍反映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减少。面对同样的困难,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对成本的吸收能力较弱,受影响较大。
3、节能限电影响生产。今年入夏以来,全省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用电紧张和限电情况,这给包括台资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造成企业的生产进度受制约、生产成本增加,同时还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丰瑞实业(淮安)有限公司每月实际需要1000多万千瓦用电量,但目前仅能提供300万千瓦用电量。虽然各地制定了有序用电方案,采取各种措施以确保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序进行,对于重点企业给予特别关注,采取基本不限电政策,将限电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但龙头企业的众多配套厂却因限电无法正常生产,因此耽误了生产链的正常运转,甚至延误龙头企业的交货日期,也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4、中小台企融资困难。中小台资企业反映贷款门槛高、形式较为单一,融资困难较大。如昆山地区的融资成本相对深圳、烟台地区偏高,美元贷款利息点数比深圳、烟台高约0.2点。台资企业希望银行在融资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希望政府为企业在开发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时提供更多融资优惠政策。另外,台资企业希望两岸货币及金融银行业的交流和开放,可增加台资企业在大陆境内新的银行融资管道。
5、高新企业评定困难。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不适用于大部分做代工的台资企业,多数大型台资企业认定较难,因而大部分台资企业希望能适当放低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定门槛。
台资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省吸收台资的可持续发展,新增台资在规模和增幅上体现出来。今年上半年,虽然协议利用台湾本岛投资继续保持增长,但实际利用台湾本岛投资有所下降。1-7月,协议利用台湾本岛投资42.28亿美元,同比增长6.48%,增幅持续收窄;实际利用台湾本岛投资6.71亿美元,同比下降29.84%,降幅持续扩大。同时,作为台资主要转投资地的英属维尔京群岛、毛里求斯、萨摩亚、开曼群岛协议投资均下降。实际投资中,英属维尔京群岛和萨摩亚分别微增6.34%和3.68,而毛里求斯和开曼群岛则分别呈现55.77%和32.1%的深度降幅。这些主要转投资地外资的下降部分原因是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结合本到台资的下降态势说明,台商已经放缓对我省的投资步伐。
二、各地商务部门多渠道帮扶台资企业
自去年以来,国家、江苏和省内部分地区出台一系列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和完善鼓励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政策和环境,在招商选资、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对外贸易、服务环境等方面加大对外资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全力支持企业发展。针对当前台资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地商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台资企业诉求,尽力帮助台资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1、强化跟踪服务。苏州市开展推动外企服务“三个一百”工作,即:跟踪全市100家重点在建外资项目,跟踪100家重点投产三资企业,建立领导干部挂钩联系100家重点外资企业制度。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招商活动;组织外企沙龙、企业联谊会、座谈会及外企调研等活动;组织外经贸、金融、环保等政策培训和辅导;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览交易会等等。
2、争取扶持资金。各地商务部门为企业积极向上争取服务外包专项资金、进口设备贴息、进出口公平贸易扶持资金、科技兴贸补贴、出口基地建设补贴、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各类扶持资金。这些扶持资金的申报和落实,有力推动了台企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
3、加强走访调研。地方各级商务部门开展走访区镇和企业的活动,运用多种形式深入企业,竭尽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主动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受到了挂钩企业的欢迎,增强了企业克服困难的信心。走访中,主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困难及问题;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和下一步经营打算及投资计划等。通过深入外企,扎实开展工作,掌握了外企对宏观环境和服务环境的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研究和解决问题,推动外企更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4、主动服务台企。各级商务部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想方设法为台资企业排忧解难,对台资企业的诉求,做到“能办则办、特事特办、急事快办”,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事项,推进审批流程再造,扩大网上审批范围。加强对外向型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研判,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调整变化、产业和行业发展变化、企业生产经营变化、重点投资和重大项目变化、投资经营环境的变化,增强超前预判和快速应对能力。
三、关于进一步帮扶台企的思考
随着ECFA协议实施细则的出台和进一步落实,苏台经贸合作应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正是此时,部分台资企业反映生产经营困难,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台资企业现实经营状况,加强对台资企业的服务,努力解决企业当前的实际困难,更好的发挥ECFA对促进苏台经贸合作的作用。
1、加强对国际国内经济的研判。此次台资企业反映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资源要素短缺和价格上涨,这是国际国内综合经济因素造成的。作为政府虽然无法掌控这些客观经济因素,也无法改变这些要素资源的供求关系,但可以通过加强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研判,加强对台资企业的指导,帮助台资企业及时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要素资源短缺和价格上涨。
2、加快存量台资的优化升级。积极引导现有的台资企业在既有的产业合作平台上进一步扩大生产服务功能,推动产业合作向上下游延伸,引导更多的台资企业把行政总部、研发机构、创意设计和市场销售环节放在江苏,促进在苏台资产品升档、企业生根和产业升级。
3、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利用倒逼机制,鼓励和推动台资企业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产业集聚、自主创新、市场开拓及协作配套、增值幅度、人员素质等方面发展,实现台资企业的产业链向价值链两端提升、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和层次提升,实现产品档次、产业层次、市场结构、用工素质的全面升级。对于单纯凭借低成本策略维系的中小台资企业,通过南北共建开发区等形式,鼓励其向要素资源相对宽松的苏中、苏北地区转移。
4、强化对中小型台资企业的帮扶。中小型台资企业抵抗风险和政策变化的能力较差,加之龙头型企业希望促进配套协作企业之间的竞争来降低采购成本,因此,不可避免的有一部分配套协作企业经营困难。对于这些企业,我们就需要更加注重改善投资软环境来加以弥补。对于一些经营困难的中小配套协作企业,我们要做好帮扶工作,鼓励企业从内部管理出发,积极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同时帮助企业顺应形势,调整结构开拓发展。对于那些的确无法继续经营的企业,我们将全力做好企业终止解散和转移安置等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决不让这些企业带着怨气和遗憾离开。